科技成果要想从实验室走向产品市场,需要反复验证和大量资金投入,这段旅途也被形象地称为“死亡谷”,数不清的科创企业在此折戟。
但跨越“死亡谷”不是没有办法,中试平台就被寄予厚望。中试是“中间阶段试验”的简称,也就是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主要是将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为产业化应用的过渡性试验,也被称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图为:四川成都高新区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就要求“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目前,全国多地正加速推进中试平台建设。最近,工信部更是公布全国首批24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包括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等6大领域。
从“中试平台”的定义不难看到,中试平台要想发挥作用,就得有企业参与试验,企业参与得越多,平台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成本越低。但要想获得上下游企业的认可,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却并不容易。中试平台怎样才能获得更多“企业朋友”的认可?中国改革现场今天播出:《中试平台“朋友圈”扩建指南》,我们一起去四川成都高新区看一看那里的中试平台如何来扩大自己的朋友圈。
中试平台到底有什么作用?为了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我们来到了一家餐馆。
午餐高峰期,成都某连锁餐厅的后厨一片忙碌,飘香的麻婆豆腐、辣子鸡让人垂涎欲滴,然而在灶台前掌勺的却不是普通的厨师,而是数台银白色炒菜机器人。它们整齐排开,翻炒、加热……
记者现场尝试了一下,只要扫码之后在微信小程序上选中菜品,点击确认,智能炒菜机器人就可以自动完成取料、翻炒、调味的工作,短短2分钟,一道道热气腾腾的川味小炒便新鲜出锅,整个过程非常丝滑。
餐厅厨政经理罗渊:像目前我们门店(有)8台炒菜机,我们的炒菜工作人员只需要两名,一名(员工)可以独立地操作4台炒菜机。相较于传统厨房来说,我们的炒菜岗位提升了60%以上的工作效率,可以更好地服务我们的顾客、保持我们出餐的高效。
不过,这些机器人可不是从一开始效率就这么高的,在上岗之前,他们首先经过了中试平台的检验、打磨和赋能。机器人出品方——四川熊喵大师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婷说,通过中试平台,既验证了炒菜机器人的研发设计,测试性能稳定性,又打通了大规模生产的路径。
赵婷:我们的智能炒菜机从前期研发完成之后,当时是找了中试平台做的几台样机,测试完之后我们又进行了十几台二十台的小批量试产,同时这十到二十台投入门店使用了之后,发现问题,然后再不停地迭代升级。
图为:厨房里的工作人员和炒菜机器人
赵婷告诉记者,2023年研发炒菜机器人初期,他们的样机,因为是“小单”常常找不到试验场所,被婉拒,幸亏他们遇到了中试平台方——成都高新蜂鸟先进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赵婷:对于小微企业而言,中试平台其实就是我们跨越“死亡谷”的一个桥梁。因为我们的产品从前期研发完成到小批量的试验,如果这中间没有中试平台扶持我们去完成基础的打磨,和不停地陪跑,其实我们是很难到后期大规模生产的。
蜂鸟中试平台合伙人柏辉介绍,中试平台提供的全链条支持,覆盖小批量样机制造、市场验证、关键试错等环节,这些也是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最亟须、最难过的坎。
柏辉:因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其实在这种工程化能力上,其他的一些场地设备能力它其实是不足的。所以说我们中视平台帮它提供这一部分的共性能力,有效地降低科技型企业它早期的一个投入。同时就是加快它的一个研发进程,然后提高它的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
图为:蜂鸟中试平台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智能硬件产品的中试
目前,智能炒菜机器人经过蜂鸟中试平台的研发和多轮小批量生产测试,已经达到市场投放标准,如今,已有超过700台炒菜机器人广泛投放于全国340余家门店,为顾客烹制出有各地风味的特色美食。而蜂鸟中试平台自启动运营以来,已累计服务500余个科技企业和高校院所科研团队,推动300多个科研项目实现产品化。
中小企业如何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谷”?
吃了机器人大厨炒的菜,相信大家对中试平台的作用有了更加直观地认识。据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调研显示,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反之未经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只有30%。作为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枢纽,中试平台不仅是新技术新产品验证的试验场,更是产业孵化的加速器。
但是,中试平台不是建起来就万事大吉了。他的高成本、高难度也成为许多科研机构及创业型企业难以跨越的障碍。那么,中试平台怎样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实验,扩大自己的朋友圈。我们的记者在成都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且总结出了中试平台扩大朋友圈的三大指南。接下来,《中国改革现场》带您一一揭秘。
中试平台朋友圈扩建指南之一:选人才,育工匠
就像一个微信公众号有没有阅读量取决于公号的文章质量一样,一个中试平台,能不能建立起来朋友圈,则取决于平台本身有没有过硬的人才,可以吸引企业前来进行中试。换句话说,人才是中试平台最重要的金刚钻。
四川先进微球材料中试平台副总经理 张轶说,中试平台最核心的就在于科技成果转化。而要科技成果转化,就需要有专业的技术经理人,这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想要挑选到这样的人才更是难上加难:
张轶:因为现在一个技术经理人,他是很复合型的人才,他既要懂技术又要懂金融,又要懂经济,还要懂企业运营,另外法律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种种的因素就决定了这种人才在市面上非常非常稀少,往往我们过去的话,是真正的企业家才有可能具备这种素质,所以这个技术经理人的招募和培养,是我们早期的时候遇到最大的问题,早期就是缺人,大概人才流失率30%。
图为:四川先进微球材料中试平台科研人员在进行微球材料的样品中试
图为:四川先进微球材料中试平台在进行药物递送类微球材料的中试生产设备组装调试
怎么办?成都高新区来帮忙了。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创新平台处副处长 刘凯介绍,他们从政府层面,创新多种方式,完善人才保障,持续帮助每个中试平台配备若干懂产品、懂制造、懂试验、懂设备、懂安全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区中试平台已聚集工程师1757人。
刘凯:一个是我们开展“中试+技术经理人”的培训,为中试平台来培育瓦特式的人才。比如中试平台跟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西南中心共建技术经理人实训的基地,打造“中试+”的这种技术经理人培育课程,在2024年就培育了技术经理人400余名。第二个方面,我们还探索将瓦特式人才纳入各级人才的认定目录,激发人才从事中试的积极性。通过高新区的向上争取,现在成都市已经将AI辅助药物设计的高级工程师等中试相关的人才类别,纳入“成都市人才开发指引”。我们成都高新区也正在修订区级的人才认定目录,会将这种工匠技术经理人纳入认定的目录。
中试平台朋友圈扩建指南之二:引资金,建基金
中试项目不仅流程长,而且成本高,动辄上千万元,无论是对平台而言,还是参与中试的企业来说,解决资金难题都是关键一环,也是平台朋友圈建立的前提。
不过,同样是吸引资金,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创新平台处副处长刘凯诉记者,他们的做法却不是直接将资金注入中试平台,而是通过中试+基金的方式,吸引更多大企业来投资,通过中试平台落地优质项目,既解决了中试平台的资金燃眉之急,又让下游的产业链产品能够成长壮大,好的产品能够脱颖而出,真正形成“放水养鱼”的局面。
刘凯:大力倡导由我们国有资本牵头,联合中试平台,社会资本共同组建中试基金,特别是修订我们高新区天使母基金办法,来支持我们中试平台,进入到我们基金的保送生资格,然后可以由我们天使母基金来出一部分资金,和它共建天使基金,这样我们就大力引导吸引其他的社会资本来加入这个基金,最后投向我们中试项目,助力中试项目加快长大成才。比如我们高新区天使母基金在去年的时候出资4500万元,与高新蜂鸟中试平台共同组建了1亿元国内首个中试股权基金,重点就投向经过中试后的优质项目。
图为:四川成都高新区
云平台为中试“牵红线”
有了好的中试平台,好技术、优秀人才,但是上下游企业很多却苦于找不到这样的中试平台,很多中试平台也守着自己的“金疙瘩”试验平台寻不到合适的成果转化产品开展中试服务,两方都如同雾里看花,干着急,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成都高新区今年4月份建设了中试服务对接网站——成都高新区中试云平台。《中国改革现场》继续揭秘中试平台朋友圈扩建指南之三:建平台,牵红线。
图为:中试云平台网站
成都高新区中试云平台项目运营负责人廖若然介绍,这个平台就像我们普通人所使用的电商购物平台,只不过这是专门给中试平台和需要中试服务的企业来搭桥使用的,从而打破中试的供需信息壁垒。
廖若然:我们按照电商的模式罗列呈现了高新区所有的中试平台,并且按照产业链对它进行了分类,那么企业到访之后可以快速地通过产业链筛选他所需要的中试服务。
中试云平台项目运营方、高科集团岷山科转公司副总经理李海翔告诉记者,目前,云平台已经集纳了成都高新区75家中试平台的服务能力、设备清单、服务报价等信息,并按照产业链细分领域分类呈现。
李海翔:科创团队和初创企业来云平台了解了我们中试的服务能力之后,就会有一定的中试需求,然后针对他们的需求我们就开发了“需求广场”,企业和初创团队在“需求广场”提交他们的需求之后,由我们的运营团队专人跟进对接,目前我们的中试测试服务已经实现线上报价下单,有力地解决了工序对接难和信息对接难的双盲困境。
图为:中试云平台网站
经过近四个月的发展,中试平台的朋友圈越来越大,顺利打造成果转化精准对接“快车道”。
成都屿西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射频芯片设计为主的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吴成铁就通过云平台找到了合作伙伴。
吴成铁:我们目前的困难就是客户对大功率的芯片,还有低噪放这些芯片的集成封装提出了要求,我们现在就面临着寻找合作伙伴的困难,平台就向我们推荐了相应的公司,然后双方再进行技术交流,其实就是节约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成本去寻找这样的合作伙伴,大家双方从接触到合作很快就实现了技术沟通。目前已经签订了协议,这个项目已经在推进中了。
成都龙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明已经接到了企业的中试预约。
马明:中试云平台上线后,已有多家企业联系我们,研发和中试各种先进陶瓷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的制备技术和工艺正在逐步完善,预计今年可以为相关企业交付中试服务成果和产品。
现场:(研发团队现场讨论)现在你们要兼容各种体系的芯片。/不同材质的芯片吗?/就是不同体系芯片用在上面肯定不太好处理,现在目前我们所有体系都是去适配它的。/如果要改的话是很难的,如果再改的话问题很大。/我觉得不行......
图为:四川先进微球材料中试平台的科研人员在进行微球材料样品的中试
后记:在四川先进微球材料中试平台,这样的讨论场景早已被大家习以为常,这家成立于2024年的中试平台,目前,已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多领域提供中试项目30余项。不仅是他们,在成都,在育人才、引资金、建平台的助力和引导下,许多中试平台的朋友圈正在产业链上不断扩充,更多的优质项目正在跨越生产力的“死亡谷”,实验室中的点点星光即将转化为市场上的璀璨明珠。
来源:央视新闻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涉及版权方面的问题,请及时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妥善处理)